一、研究院简介
辽宁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作为校级科研平台,自2021年5月建立以来,以物理学和力学作为主要依托,紧密围绕国家空间科学发展规划和需求,紧密跟踪国际热点和前沿,发挥我校学科门类齐全,数理基础雄厚的优势,积极为国家需求服务,为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服务。本研究院主要开展面向小行星防御、材料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该研究院有教师研究人员7人,其中教授5人(含外聘教授1人),副教授2人。该研究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以该研究院作为依托,申请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二项。
二、研究院定位
本研究院围绕小行星防御相关领域,包括小行星轨道测定,航空、航天材料、测控技术与仪器及高能物理等领域开展理论和实验研究工作,旨在加强辽宁大学及辽宁省的空间科技发展,推动空间科学与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创新平台建设。其目标是建设成具有国内先进,区域领先的高水平的研究机构,能够承担国家重点空间科技项目,产出重要空间科技创新成果,并培养一批空间科技领军人才。
三、研究院主要成员简介
辽宁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 郭永新
郭永新,工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辽宁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全国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等,沈阳市十大杰出青年,辽宁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辽宁省优秀青年科研人才培养计划。曾担任教育部第六届科学技术委员会数理学部委员,中国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交叉科学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辽宁省中青年决策咨询专家,辽宁省物理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大学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辽宁省光电子功能器件与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内外期刊《Communication in Mathematics》、《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ynamics and Control》、《动力学与控制学报》编委、《力学基础与工程技术前沿》丛书编委(高等教育出版社)。
郭永新教授主要从事动力学系统的几何力学方法,是我国分析力学学科学术带头人,发表代表性学术论文六十余篇,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主持完成国家级项目6项,主持完成省级科研课题多项。
辽宁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刘世兴
刘世兴,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辽宁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主要从事动力学与控制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已完成两项,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主持完成省级科研课题3项,发表高水平论文40多篇。担任中国力学学会会员、中国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分析力学专业组副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评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中国宇航学会高级会员、《动力学与控制学报》青年编委。《Nonlinear Dynamics》、《Chinese Physics B》、《物理学报》等国内外期刊特约审稿人。先后获评辽宁大学优秀青年教师,辽宁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科研成果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三等奖。主讲本科生课程《理论力学》、《原子物理》、《力学》、《物理学史》、研究生课程《群论》、《计算物理学》等。
辽宁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成员 龚自正
龚自正,国际宇航科学通讯院士,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511所)总师,航天五院首席研究员,航天科技集团学术技术带头人。军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任国家国防科工局空间碎片与近地小行星防御领域专家组首席专家,国际机构间空间碎片协调委员会(IADC)防护专家组组长,国际宇航大会(IAC)空间碎片防护论坛主席、国际宇航科学院(IAA)空间碎片委员会和空间交通管理委员会委员等。
长期从事空间碎片防护、空间碎片清除和小行星防御等应用研究和超高速碰撞、冲击动力学、高压物理等基础研究。从“十一五”起参与、主持我国空间碎片与小行星防御领域发展规划和项目指南制。独立发起我国近地小行星防御研究,有关建议获得习近平总书记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多次批示。引领我国空间碎片防护与小行星防御领域研究,积极推动有关工程应用。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技术发明奖多项,在Nature等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文集9部,主持制定GJB等标准5项,获发明专利40余项。
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物理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化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等多个学会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Space:Science & Technology》《空间科学与试验》、《中国空间科学技术》等10余个期刊执行主编、编委。
辽宁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成员 范晓星
范晓星教授,沈阳市“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主要研究纳米无机能源与环境材料。一直从事无机纳米功能材料制备、光电化学分解水制氢,光催化CO2还原与固氮,以及脱硝催化剂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近100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基金项目、沈阳市中青年人才项目。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节能协会节能减排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两次),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二等奖,辽宁省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三等奖,辽宁省优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教师。
辽宁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成员 刘畅
刘畅,辽宁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硕士生指导教师,1981年10月生, 2012年6月博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专业,并获工学博士学位。担任国内外多个重要学术期刊的评审专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通讯评议专家,2018年被评为沈阳市青年拔尖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约束系统的动力学建模和几何结构分析;(2)非线性系统动力学方程的解析解和几何数值积分问题研究;(3)气体水合物的形成与分解机制研究;(4)纳米限域材料设计。
主持完成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在研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对称性在非线性系统动力学方程精确解和变分积分子中的应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辽宁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成员 刘旭阳
刘旭阳,男,汉族,1982年3月生,中共党员,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强子物理和中低能核物理领域唯像理论研究工作。本研究借助夸克模型,唯象地理论研究核子、共振态以及四夸克态的质谱、形状因子和螺旋度振幅等性质,并采用高精度和高效率的数值方法进行数值计算,与实验数据比较分析,进而在夸克层次上阐明上述强子的结构性质。研究内容紧密结实验动态,研究结果有助于检验模型理论,认识物质结构,理解低能强相互作用本质,并且理论预言结果也将为各大实验科学装置提供理论先导和建议。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已在Phys. Rev. D,Phys. Rev. C等强子物理权威学术期刊发表SCI检索论文20余篇。
辽宁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成员 楚振明
楚振明,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21年9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航天工程与力学系获工学博士学位。2022.03--至今在辽宁大学物理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Grants系统评议专家,全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评审专家库专家,沈阳市高层次人才,光电子功能器件与检测技术省重点实验室成员。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航空科学基金项目等,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余项。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柔性可穿戴传感器、纳米功能材料,超疏水表界面材料等。主讲博士研究生课程《物理学发展前沿专题》、硕士研究生课程《材料表征分析技术》及本科生课程:《原子物理学》、《物理学研究型实验》、《应用物理专业实验》等。
四、研究院联系方式
姓名:郭永新
联系电话:13840049399
邮箱:yxguo@lnu.edu.cn
五、近五年科研成果(每项限5项)
1、科研项目
序号 |
项目名称 |
负责人 |
立项时间 |
项目来源 |
1 |
面向小行星防御的几何力学控制算法关键问题及应用研究 |
郭永新 |
2022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 |
小行星探测器轨道动力学的几何力学建模、约化与保结构算法研究 |
刘世兴 |
2023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3 |
对称性在非线性系统动力学方程精确解和变分积分子中的应用 |
刘畅 |
2024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4 |
|
|
|
|
5 |
|
|
|
|
2、论文/著作
序号 |
论文/著作名称 |
作者 |
发表/出版时间 |
期刊名称/出版社 |
1 |
Thickness-induced gradient micro-wrinkle PDMS/MXene/rGO wearable strain sensor with high sensitivity and stretchability for human motion detection |
楚振明等 |
2024.09 |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
2 |
A novel wrinkle-gradient strain sensor with anti-water interference and high sensing performance |
楚振明等 |
2021.10 |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
3 |
Axial transition form factors of octet baryons in the perturbative chiral quark model |
刘旭阳等 |
2023.04 |
Physical Review D |
4 |
The bursting phenomenon for a parametric excited energy harvesting system |
刘畅等 |
2024.01 |
Indian Journal of Physics |
5 |
A novel p-type CoSe2 co-catalyst cooperated with hematite for boosting photoelectrochemical water splitting |
范晓星等 |
2024.04 |
Fuel |
6 |
A new ECT image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 based on Vision transformer (ViT) |
吴新杰,刘世兴等 |
2024.07 |
Flow Measurement and Instrumentation |
7 |
Lie symmetries and conserved quantities of static Bertotti–Robinson spacetime |
郭永新等 |
2024.08 |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 |
8 |
近地小行星防御问题中的几何力学与控制研究进展 |
刘世兴等 |
2022.12 |
空间碎片研究 |
3、科研奖项
序号 |
名称 |
第一完成人 |
来源单位 |
级别 |
1 |
节能减排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
范晓星 |
中国节能协会 |
国家级 |
2 |
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范晓星 |
辽宁省人民政府 |
省级 |
3 |
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 |
范晓星 |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
国家级 |
4 |
节能减排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
范晓星 |
中国节能协会 |
国家级 |
4、社会服务(含对外开放、专利、成果转化等)
序号 |
名称 |
负责人 |
服务形式 |
服务内容简介 |
1 |
一种 Cu 掺杂 Bi2WO6光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楚振明 |
专利 |
|
2 |
一种基于CNTs/MXene复合微褶皱纤维应变传感器的制备方法 |
楚振明 |
专利 |
|
3 |
一种双梯度微褶皱石墨烯基柔性应变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
楚振明 |
专利 |
|
4 |
一种具有MXene微褶皱结构的纤维状柔性应变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
楚振明 |
专利 |
|
5 |
一种高性能P:Fe2O3/FeOOH复合光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范晓星 |
专利 |
|